敲锅声穿越历史再次响起:拉美当下的动荡与分裂从何而来?
12月1日,叮叮咚咚的敲锅声再次在拉丁美洲响起。在当前拉美各国局势动荡的背景下,这次敲锅游行无疑是其社会分裂对立的最新表征。
退休制度改革引发法国大罢工:政府目标戳中民众最担心的事
马克龙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将每年政府对于养老金的资助这一沉重的负担逐渐卸下。而这与民众希望能够保持退休之后的生活水平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北约“脑死亡”风波背后:团结缺失、理念差异与利益争夺
短期看,欧洲仍然无法实现防务自主的梦想,法国也难以凭借一己之力与美国抗衡。但美欧之间的理念和利益分歧显然正在扩大,跨大西洋关系的结构性调整已经成为既定事实。
如果美国和北约都靠不住,欧洲如何避免军事“脑死亡”?
二战之后,欧洲第一次感到孤立无援,找不到可靠的盟友和伙伴。如果欧洲不希望在军事上“脑死亡”,就必须停止在日益增长的威胁面前犹豫不决。
逸语道破|中美继续相向而行还需美方做出更大努力
中美磋商牵头人进行通话的消息显示,双方还是能够在共同解决问题的建设性道路上坚定地相向而行,取得最终的成果,更多的是需要美方做出更大的努力。
联邦明察局㉑|从特朗普到布隆伯格,“金主”为何纷纷亲下场
这些昔日“金主”直接粉墨登场,反映的是他们对如今美国政党政治因内部纷扰而低效、对抗恶斗,无法充分为其代言的忍无可忍,不得不自己出手更加赤裸裸地争夺瓜分利益。
交易、安抚与一厢情愿的和谈:特朗普突访阿富汗的算计
此次特朗普突访阿富汗很可能是美阿两国政府做了“小型交易”的结果,白宫还带着一些安抚军方和国内强硬派的任务,并未想过以此来实质性推动美阿重启和谈。
五国元首再聚首关注阿富汗,中亚一体化现“由内而外”新动向
与首届峰会相比,各国的眼光不再仅是“向内”看,有了“向外”的变化。各国领导人讨论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地区内部事务,而是开始提出应将中亚各国视为有机整体参与国际事务。
美记者谈面临弹劾的特朗普:他不懂荣誉,不知报复对手的限度
尽管特朗普理论上犯下了更严重的罪行,但特朗普和尼克松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两者都因为认识不到对政治对手报复的限度而陷入到最深的麻烦之中。
首届中东安全论坛举行,中国与中东安全合作迎来新历史机遇
在域外大国对中东主导权争夺日趋激烈、地区主要国家博弈加剧、地区热点问题同步升温之际,中东国家愈发重视中国的“负责任大国”作用。
继承与升级:中国对外援助新标识背后的外交哲学与文明滋养
新标识的发布与启用是对中国对外援助七十年的纪念,是国家对援外传播高度重视的体现,更是十八大以来对中国对外援助理念的继承与升级的一个缩影。
逸语道破|中方应以更坦然与自信心态看待中美关系变化
中方应该以更加坦然和自信的心态去看待和认识中美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好坏,最终应该以中国自身的利益以及世界的利益来衡量。
同观·德国|新防长提“强国方案”,终结“军事克制”传统?
德国防长克兰普-卡伦鲍尔近期的一次演讲在德国媒体引发热议,进而引起政治观察者的担忧,这是否意味着“禁忌的打破”、“军事克制”传统的终结?
“美国优先”下的甩锅之举?美国在巴以问题上再挺以色列
特朗普政府在巴以问题上多次作出令世界惊诧的表态和举动,是借此主动放弃巴以问题“调停人”身份,希望能够“甩锅”,突出“美国优先”原则。
伊朗政府平息抗议不难,在美制裁下革新民生治理领域才是关键
此次伊朗暴力示威活动是美伊博弈涉油斗争的恶果,“后院失火”的伊朗在目前情势下会承受着来自美国方面更为巨大的制裁压力。
联邦明察局⑳|“钦点”两州长候选人失利,特朗普败象已露?
特朗普“钦点”的两位州长候选人先后在选举中败北,而且还是在被认为是共和党势力范围的深红各州,这是2020年大选特朗普全线溃败的最强劲风向标吗?
逸语道破|中方以灵活、弹性但坚定态度对待中美第一阶段协议
中方以灵活、富有弹性但极为坚定的态度对待中美第一阶段协议,以及关税取消的幅度,是务实而坚定地捍卫中国国家利益的应有之义,也持续稳健显示有理有利有节的谈判风格。
美国那点事|总统弹劾调查:忘记结果,享受过程
民主党借“通话门”发起的对特朗普的弹劾调查,意味着其开始对日益极化的2020竞选策略做出修正,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共和党对本党总统的态度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印观察|印度经济怎么了?“莫迪经济学”难解农业、就业痼疾
印度经济究竟怎么了?曾经被全球投资者热捧的“莫迪经济学”还能否发挥作用?印度这一轮增速放缓,究竟是不伤元气的短暂波动,还是象征着过去5年“莫迪景气”的破灭?
敲锅声穿越历史再次响起:拉美当下的动荡与分裂从何而来?
12月1日,叮叮咚咚的敲锅声再次在拉丁美洲响起。在当前拉美各国局势动荡的背景下,这次敲锅游行无疑是其社会分裂对立的最新表征。
退休制度改革引发法国大罢工:政府目标戳中民众最担心的事
马克龙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将每年政府对于养老金的资助这一沉重的负担逐渐卸下。而这与民众希望能够保持退休之后的生活水平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北约“脑死亡”风波背后:团结缺失、理念差异与利益争夺
短期看,欧洲仍然无法实现防务自主的梦想,法国也难以凭借一己之力与美国抗衡。但美欧之间的理念和利益分歧显然正在扩大,跨大西洋关系的结构性调整已经成为既定事实。
如果美国和北约都靠不住,欧洲如何避免军事“脑死亡”?
二战之后,欧洲第一次感到孤立无援,找不到可靠的盟友和伙伴。如果欧洲不希望在军事上“脑死亡”,就必须停止在日益增长的威胁面前犹豫不决。
逸语道破|中美继续相向而行还需美方做出更大努力
中美磋商牵头人进行通话的消息显示,双方还是能够在共同解决问题的建设性道路上坚定地相向而行,取得最终的成果,更多的是需要美方做出更大的努力。
联邦明察局㉑|从特朗普到布隆伯格,“金主”为何纷纷亲下场
这些昔日“金主”直接粉墨登场,反映的是他们对如今美国政党政治因内部纷扰而低效、对抗恶斗,无法充分为其代言的忍无可忍,不得不自己出手更加赤裸裸地争夺瓜分利益。
交易、安抚与一厢情愿的和谈:特朗普突访阿富汗的算计
此次特朗普突访阿富汗很可能是美阿两国政府做了“小型交易”的结果,白宫还带着一些安抚军方和国内强硬派的任务,并未想过以此来实质性推动美阿重启和谈。
五国元首再聚首关注阿富汗,中亚一体化现“由内而外”新动向
与首届峰会相比,各国的眼光不再仅是“向内”看,有了“向外”的变化。各国领导人讨论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地区内部事务,而是开始提出应将中亚各国视为有机整体参与国际事务。
美记者谈面临弹劾的特朗普:他不懂荣誉,不知报复对手的限度
尽管特朗普理论上犯下了更严重的罪行,但特朗普和尼克松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两者都因为认识不到对政治对手报复的限度而陷入到最深的麻烦之中。
首届中东安全论坛举行,中国与中东安全合作迎来新历史机遇
在域外大国对中东主导权争夺日趋激烈、地区主要国家博弈加剧、地区热点问题同步升温之际,中东国家愈发重视中国的“负责任大国”作用。
继承与升级:中国对外援助新标识背后的外交哲学与文明滋养
新标识的发布与启用是对中国对外援助七十年的纪念,是国家对援外传播高度重视的体现,更是十八大以来对中国对外援助理念的继承与升级的一个缩影。
逸语道破|中方应以更坦然与自信心态看待中美关系变化
中方应该以更加坦然和自信的心态去看待和认识中美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好坏,最终应该以中国自身的利益以及世界的利益来衡量。
同观·德国|新防长提“强国方案”,终结“军事克制”传统?
德国防长克兰普-卡伦鲍尔近期的一次演讲在德国媒体引发热议,进而引起政治观察者的担忧,这是否意味着“禁忌的打破”、“军事克制”传统的终结?
“美国优先”下的甩锅之举?美国在巴以问题上再挺以色列
特朗普政府在巴以问题上多次作出令世界惊诧的表态和举动,是借此主动放弃巴以问题“调停人”身份,希望能够“甩锅”,突出“美国优先”原则。
伊朗政府平息抗议不难,在美制裁下革新民生治理领域才是关键
此次伊朗暴力示威活动是美伊博弈涉油斗争的恶果,“后院失火”的伊朗在目前情势下会承受着来自美国方面更为巨大的制裁压力。
联邦明察局⑳|“钦点”两州长候选人失利,特朗普败象已露?
特朗普“钦点”的两位州长候选人先后在选举中败北,而且还是在被认为是共和党势力范围的深红各州,这是2020年大选特朗普全线溃败的最强劲风向标吗?
逸语道破|中方以灵活、弹性但坚定态度对待中美第一阶段协议
中方以灵活、富有弹性但极为坚定的态度对待中美第一阶段协议,以及关税取消的幅度,是务实而坚定地捍卫中国国家利益的应有之义,也持续稳健显示有理有利有节的谈判风格。
美国那点事|总统弹劾调查:忘记结果,享受过程
民主党借“通话门”发起的对特朗普的弹劾调查,意味着其开始对日益极化的2020竞选策略做出修正,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共和党对本党总统的态度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印观察|印度经济怎么了?“莫迪经济学”难解农业、就业痼疾
印度经济究竟怎么了?曾经被全球投资者热捧的“莫迪经济学”还能否发挥作用?印度这一轮增速放缓,究竟是不伤元气的短暂波动,还是象征着过去5年“莫迪景气”的破灭?